走進上海分公司的燃氣管工段,在一排排快速運轉的成型設備前,在鱗次櫛比的燃氣管包裝工序中,總是有一個始終忙碌而又堅定執著的身影。那就是張衛東,一位在生產一線默默耕耘了三十多年的老工匠。盡管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,雙手早已布滿了粗糙的老繭,但他的眼神中卻始終閃爍著對航天的熱愛、對晨光的深情。
三十載堅守,匠心波紋管成型
清晨,天邊剛泛起朝霞,張衛東就騎上電動車,向著工廠疾馳而去。作為一名波紋管成型工,新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即將拉開帷幕。
走進車間,他熟練地換上工作服,戴上手套,徑直走向自己負責的那幾臺波紋管成型機。這些機器是他最親密的“伙伴”,過去的三十年里,他每天都與它打交道,熟悉它的每一個性能、每一處運轉細節,就像熟悉自己手掌上的紋路。
開機前的檢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。他目光如炬,仔細查看模具是否有磨損、管道是否通暢、電路有無異常、每一個成型頭是否松動……這些都逃不過他的眼睛。“這機器可不能出半點差錯,它要是‘鬧脾氣’,整條生產線都得停擺。”他總是這樣念叨著。
一切準備就緒,啟動機器。成型機發出低沉有力的運轉聲,仿佛一頭蘇醒的巨獸。原材料被源源不斷地送進機器,在高溫、高壓和模具的共同作用下,逐漸被塑造成一節節紋路整齊、質地堅韌的波紋管。張衛東站在一旁,全神貫注地盯著機器儀表盤上的各項參數,溫度、壓力、速度、乳化液的點滴情況是否正常,氬氣的量是否在規定范圍,任何細微的波動都可能影響產品質量。他不時調整著操作按鈕的大小,確保機器始終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。
張衛東不僅技術過硬,還十分注重對年輕工人的培養。車間里的小付剛入職時,對工作充滿熱情,但操作技術不夠熟練。他主動找到小付,手把手地教他操作技巧,從設備的啟動、運行到關閉,每一個步驟都耐心講解。遇到復雜的問題,他就會結合實際案例,深入淺出地為小付分析原理,幫助他理解。在他的悉心教導下,小付進步飛速,成為了當時車間里的技術骨干。
轉崗不轉志,再次展現新擔當
張衛東在波紋管成型崗位上工作多年,一年前因身體原因,申請轉崗波紋管包裝工。憑借扎實的技能知識和嚴謹的工作態度,面對新的工作崗位,他迅速成為新崗位的業務骨干。
夏天,車間里悶熱難耐,機器散發的熱量和盛夏的高溫交織在一起,讓人仿佛置身于蒸籠之中。豆大的汗珠從張衛東的額頭滾落,浸濕了他的工作服。可他渾然不覺,雙眼緊緊盯著需要做的節點,生怕錯過任何一個質量瑕疵。
包裝大多是手工活,被波紋管毛茬扎到手也是常有的事,他簡單處理后便投入工作,也來不及休息,因為訂單任務重、時間緊,需要克服困難、全力以赴。他與同事協同并進,以確保產品順利完成交付任務。
隨著工藝的發展,面對新的自動化設備,張衛東沒有絲毫退縮。他學習扣壓相關知識,努力跟上公司的步伐。有人勸他:“都快退休的人了,還這么拼干什么?”他卻嚴肅地說:“干一行就要愛一行,只要還在崗位上一天,我就要把工作做到最好。”
在張衛東的身上,我們看到了老一輩晨光人的底色,那是一種對工作的敬畏之心,一種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態度,一種無私奉獻、務實擔當的精神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詮釋了什么是堅守,什么是責任,為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。
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,張衛東這樣的老工人,就像一座燈塔,照亮著工廠前行的道路,激勵著每一個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現不平凡的價值。(文/圖 郭慧慧)